你所不瞭解的“古箏計劃”,實際上可能實現嗎?

看完三體,大家對“古箏行動”一定印象深刻,我也是。因為感興趣,所以就深入研究了一下,也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一點現實性分析。

先說觀點,我認為古箏行動在現實裡是不可能成功的,但這不妨礙三體成為一部非常好的作品,我非常喜歡三體,非常欣賞劉慈欣。

【古箏行動簡述】作戰中心目的:取回“審判日”號上關於三體文明的信息。

此次行動難點:船大且內部結構複雜還被改造過,計算機所處位置未知。

船上的人如果發現被攻擊,就會立刻將信息刪除或破壞掉。

行動執行標準:已經被否決的方案:球狀閃電、中子彈、神經毒氣、震盪炸彈、次聲波。

在以上方案被駁回後,史強提出了古箏行動方案。古箏行動的細節:強調了需要在白天執行的必須性:【關於“飛刃”】汪淼的飛刃粗細約為頭髮的十分之一,通常頭髮的直徑在60-90微米之間,十分之一大約6-9微米,即6000-9000納米。

飛刃本身不是個納米材料,幾微米的粗細它也不是納米級細絲。

飛刃是由納米材料製成的產品,是微米級的應用,通俗點講,就好像麻繩(飛刃)和麻(做飛刃用的納米材料)的關係。

【可行性分析】我們先忽略掉納米材料自身存在的一些物理問題,假設汪淼的“飛刃”無敵,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損毀,只考慮“切割”這一件事。

1) 切割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被刀片劃傷但不自知的情況,摸到刀鋒的時候沒有感覺,隔了一會兒才看到傷口有血滲出。

新聞裡也常常報道風箏線傷人的事件。能否切割,考慮的是壓強,即人體和飛刃接觸的面積內有多少力,由於飛刃極細,以船的航行速度經過一個人身體的距離都用不著1秒,瞬時壓力巨大,壓強是10^6量級的(省略計算步驟)。

飛刃經過人體,比我們用魚線切布丁還要絲滑,人體細胞直徑幾十微米,飛刃經過,整層細胞團滅,包括骨骼也會被切開。

而且運河上有風,飛刃根本不可能是“切”肉,而是上下抖動“絞”肉。

人感到疼痛,需要半秒,就算已經覺得不對勁,也看不見東西,不清楚發生了什麼,在已經被切割的情況下,根本不知道要怎麼去閃避。

正如史強所說,削鐵如泥,削人肯定不是問題。關於人,邏輯上不現實的點在於:A. 人不是獨立存在的,A被切割出血,會被還未被切割的BCD看到,假設B衝上去看發生了什麼,會瞬間分段,CDE大概率會集體撤退往船行進的反方向跑。

B. 忽略了聲音的因素,就算A被切割,也來得及喊,就算A不喊,BCDE也會喊。

C. 船是24小時要有人管的,白天也會有少數值夜班睡覺的人,天選之子是可能存在的。

2) 切割船審判日號,保守估計200米,無論從劇情用時還是船過運河的速度計算,完整切割整艘船,至少1-2分鐘。

劇情裡展示的是,在船尾駕駛艙的舵手在飛刃快切割到自己的時候,才觀察到甲板上有人員傷亡,下一瞬間就死了,在此之前異常無人察覺。

關於船,邏輯上不現實的點在於:A. 之前也說過,運河上有風,金屬被抖動的飛刃切割,會發出尖銳的摩擦聲,船在船頭撞上飛刃的一瞬間,就會出現非常離譜的噪音警告。

B. 甲板上:船上結構很多不是垂直的,任何頭重腳輕斜著伸出去或者是被懸掛的東西,在被切割之後不可能靜悄悄待在原地,而是轟然落地發出巨響。

劇中,切割到船尾的時候,你可以看見天上落下來很多東西,但是其實同樣的結構在船頭也有,同樣的事情在船頭就應該開始發生了。

只是劇情需要被忽略了。C. 船艙內:船上不可避免的,很多結構都是承重承壓的,到處會有管路和壓力罐,甚至是帶彈性的結構,自身都靠著結構完整抵抗著不同的力。

當飛刃切過壓力罐,切過供能的管道,切過緊繃的彈性部件,壓力罐和彈性結構會崩開,供能管道會因為切割熱而燃燒,各種部件都會異常,發出巨響,觸發警告,甚至出現肉眼可見的冒煙。

總之,劇情裡描述的很多在船尾出現的現象,在船頭撞上飛刃的幾秒內就應該發生了,從船頭出現警告到船尾受到影響的幾分鐘內,船上的人完全能夠注意到異常且擁有超過10秒的時間去毀掉目標信息。

3) 服務器硬盤的安全性正如老常說,一顆子彈打過去,一切都完了。

服務器是脆弱的,一顆子彈就能毀掉的東西,在船被切割的時候,不被天上掉下來的東西砸壞,不被爆炸燃燒燒壞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4) 如何在兩岸固定飛刃大史說,納米材料,削鐵如泥。

我們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飛刃能割船,那岸邊的鋼柱切割自然也不在話下,船受了多少力,兩岸的鋼柱就得承受多少力。

以劇中這樣的結構來看,是沒有辦法固定飛刃的,具體怎麼能固定好,我有我的想法但是不展開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觀點呀。

好,不再往長了寫了,以上這麼多的前提,還都是假設“飛刃”無敵的情況下。

還可能的情況:飛刃並不是無敵的。A.切割放熱的過程中,只有幾微米的飛刃因為熱量和磨損被熔斷,就像刀也會變鈍,船體和飛刃之間的傷害是相互的。

B.切割過程中,有東西掛在了飛刃上,越積越多,這樣它不止鈍了,還變得肉眼可見了。

就和之前被否決掉的這些方案一樣,我不認為“古箏行動”本身有多完美,它並沒有達到“十秒內人無法察覺”的標準,但這個情節依然是本劇的高光和亮點,不影響它的震撼好看!

我們說科學科幻不分家,科幻就是在保有一定科學性的同時,充滿想象力地去創作。

而且,劇組肯定是知道有種種不科學的地方,已經通過劇情去化解了一些尷尬,儘量合理化“古箏行動”,比如:A.甲板上儘量空無一物,人與人之間儘量離得很遠。

B.隔絕了伊文思和外界的聯絡,他從始至終都不怎麼聯繫甲板上的人,一個人待在服務器旁邊,不知道外面發生的一切。

C.觀察員沒有認真看窗外,直到飛刃都切到自己前面不遠處的時候,才發現了甲板上的異常等等。

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呀,隨便聊聊,接受所有批評指正和不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