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喜劇風格也很獨特,不是那種惡搞或者咯吱人的喜劇,而是讓人在會心一笑中感受到生活的智慧和幽默。尤其是那場老父親為兒子安排工作的戲,簡直讓人笑得前仰後合!演員們的表演也非常精彩,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魅力,讓人印象深刻。
除了喜劇元素,電影還探討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它告訴我們,生活並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段旅程。我們可以選擇停下來,欣賞周圍的美景,陪伴家人和朋友。這種真實和深刻的主題讓人在歡笑之餘也思考了很多。
當然,電影也有一些小問題,比如胡歌的角色在結尾部分沒有完全呈現出來,讓人覺得有些遺憾。但總體來說,《走走停停》絕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電影!它既有藝術性又好看,讓人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溫暖。
電影主旨“允許一切發生,做勇敢快樂的人”讓人深思。吳迪這個主角,簡直就像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一樣,面對人生的抉擇,總能找到最簡單的解法。在北京混不下去,就回老家;工作不合適,就拒絕;感情沒了,就送前女友走。這種隨遇而安的態度,讓人覺得特別真實。
電影裡的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導演處理得特別克制,沒有過度渲染。吳迪和馮柳柳的關系,就是那種點到為止、若即若離的感覺,特別自然。他們相互啟發,相互鼓勵,讓人覺得人生路上,有時候遇見一個人,就能改變很多。
吳迪的母親是個特別有意思的角色,她雖然是個家庭主婦,但內心卻特別豐富。她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兒子,即使沒有演過電影,也願意配合兒子拍攝。這種母愛的力量,讓人特別感動。
電影裡最打動我的地方,是面對親人離開時的處理。沒有大哭大鬧,沒有過度渲染悲傷,但那種深深的思念和痛苦,卻通過日常的小事和細節展現出來。這種處理方式,讓人覺得特別真實,也特別感人。
胡歌飾演的吳迪的服裝設計也超有心思,衣服上寫著“HUGE”,暗指胡歌以前的英文名,真是巧妙極了。吳雙的服裝也暗藏了她的處世態度,而吳母則經常穿吳迪的舊衣服,這種細節處理得真是到位。
電影裡還致敬了不少經典作品和人物,比如吳迪的名字Woody致敬了Woody Allen,床旁邊還有Woody Allen的電影海報。而且,吳迪的室友是由袁弘扮演的,現實中他倆也曾是室友,這種巧合真是太有意思了!
配樂方面,電影也下足了功夫。吳母和李遠談到古爾德彈奏的《哥德堡變奏曲》,而電影中的配樂也多次使用了這首曲子,真是太有心了。
電影名《走走停停》就挺有意思,英文名Gold or Shit也讓人琢磨不透,但細細一品,倒也有那麼點莎士比亞的味道。胡歌演的這個角色,就像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普通人,有點才華但不多,啃老啃得理直氣壯,失敗了就理直氣壯地退回故鄉。
電影裡最妙的就是那些突如其來的包袱,讓人笑得前仰後合。金靖的選角真是神來之筆,她的出現總能帶給人驚喜,那種自帶嘲諷和挖苦的氣質,簡直就是年輕人的普世態度。而胡歌和其他人雄赳赳氣昂昂去拍片的場景,更是讓人笑得肚子疼,既是一種致敬,也是一種自嘲,展現了電影獨有的幽默氣息。
雖然電影裡有些情節看起來有點無厘頭,但我覺得挺可愛的,畢竟生活本身就有很多我們無法預料的驚喜和意外。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胡歌不一樣的一面,也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對生活和職業的態度。有時候,停下來未必是壞事,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吳迪的生活經歷與心路歷程。在電影的配樂方面,配樂總監高小陽老師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巧妙地運用多種音樂風格,如復古搖滾、爵士大樂隊、流行爵士鋼琴加小號、古典鋼琴和極簡主義配樂等,來呈現角色生活的不同側面。
影片中,紀錄片蒙太奇段落的音樂是一大亮點。高小陽老師選取了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並將其改編成爵士風格,使音樂更為輕快詼諧。而當吳迪想念母親時,影片則運用了詠嘆調,還原了鋼琴的演奏,展現了巴赫音樂中的克制美感和平衡感。
此外,爵士樂在影片中也有著重要應用。兩段主要的爵士音樂都出現在蒙太奇段落中,它們既有演奏感又有鬆弛感,表現了工業對人的異化的一種反叛。特別是鋼琴和小號爵士樂《愛情幻想曲》的運用,巧妙地展現了吳迪與馮柳柳之間朦朧的愛情與相互試探的氛圍。
當吳迪內心的激情被點燃,以及他帶領大家組成草臺班子拍電影時,影片則選擇了搖滾樂作為背景音樂。這種復古搖滾風格的音樂與影片的內涵相吻合,展現出一種真實與質朴的感覺。
《走走停停》這部中國產電影,真是讓我眼前一亮,觀影平台評分高,豆瓣評分也不錯,確實值得一看。
胡歌和高圓圓的組合,簡直是演技的碰撞。胡歌飾演的吳迪,北漂十年一無所獲,落魄歸鄉後的迷茫和掙扎,都讓人感同身受。高圓圓飾演的單親媽媽馮柳柳,時隔八年再次以女主角身份亮相大銀幕,依舊美得不可方物,演技也在線。
影片的畫風親民,笑點設置得自然而不矯情,讓人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了治愈的力量。雖然片名聽起來很文藝,但電影並不曲高和寡,反而很接地氣。
導演龍飛雖然是新人,但他的才華卻不容忽視。影片中的小故事和細節都充滿了看點,讓人感受到了他對電影的熱愛和用心。特別是他對人生態度的理解,通過片名《走走停停》傳遞給了觀眾:人生中有很多無奈,如果走不下去了,那就停下來,想一想再出發。
胡歌在片中的表現也讓人印象深刻,他根據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加了一些小細節、小動作,讓角色更加生動鮮活。而高圓圓為了演好單親媽媽這個角色,不僅苦練方言,還用心學習拍攝技巧,可見她對角色的認真態度。
此外,影片中還融入了一些迷影元素,比如對經典電影的致敬和借鑑,讓人感受到了導演對電影的熱愛和敬意。同時,影片中的配樂也值得一提,有幾段用的是《哥德堡變奏曲》,為影片增色不少。
總的來說,《走走停停》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中國產電影,它既有深度又有溫度,讓人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奈和希望。
電影裡的“允許一切發生”這句話,簡直就是全片的靈魂。它告訴我們,生活裡啥事兒都可能發生,咱們得接受並勇敢面對。吳迪這個“脆皮青年”的形象,其實也挺有代表性的,反映了現在好多年輕人的心態。
電影還講到了“北上廣神話”的問題,那種通過努力就能實現階級躍升的想法,現在看來確實有點過時了。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競爭激烈,努力也不一定有回報,這讓很多人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我覺得這部電影最牛的地方,是編劇黃佳的視角。她真的很懂現在的社會現象,能捕捉到那些被忽視的大多數人的心聲。電影裡的女性角色也都很有特點,她們真實、有力量,讓人看了很感動。
主人公在大城市中經歷了種種挑戰和不如意,最終選擇離開,希望在家鄉找到新的生活方向。然而,回到家鄉後,他並未像許多人預期的那樣,通過換一條賽道去贏取成功。相反,他面臨著與大城市中同樣複雜的人際關系和生活困境,這裡既有雞賊又市儈的鄰居,也有虛偽又利己的電視台領導,還有網絡上的吃瓜群眾。
電影並沒有美化小城市的生活,也沒有將主人公塑造成一個逆襲的英雄。相反,它真實地展現了主人公在家鄉依然過得不咋好的生活狀態。他遇到了同樣不得志的文藝老年、話劇演員和攝像小編,他們組成了一個草臺班子,試圖去創造一個完整的世界,但最終並未實現。
這部電影避免了俗濫的公式和狗血劇情,沒有讓人物經歷逆襲或實現價值自證的過程。相反,它展現了生活的瑣碎和波瀾不驚,所有人都未能得逞,包括主人公的父母、文藝青年以及兩個寂寞的理想主義者。電影從頭到尾都呈現出一種平和從容的氛圍,沒有過多的哭泣或歡笑,唯一的主題就是坦然面對生活的無所謂態度。
電影中的主人公和草臺班子成員們,用自嘲的方式面對生活的種種不如意。他們大大方方地蹭按摩椅、遮遮掩掩地排隊領免費雞蛋,甚至通過名字中的諧音梗來嘲弄命運的惡趣味。這種坦然面對生活的態度,讓電影充滿了獨特的魅力和深度。
故事圍繞吳迪這個北漂失敗的編劇展開,他回到家鄉四川開始自己的GAP之旅。這個設定很貼合當下異鄉打工人的狀態,讓人感同身受。吳迪的家人也各有特色,媽媽熱愛藝術,爸爸情緒不穩定,妹妹喜歡健身,他們一起構成了這部電影的精彩群像。
影片的笑點設計得非常巧妙,不生硬,讓人感覺就像是吳迪這個角色的幽默自嘲,透露出淡淡的蠢勁兒。特別是他誤會自己被叫做“聰聰”的橋段,真是讓人忍俊不禁。而影片的淚點也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在感動中思考人生的意義。
馮柳柳作為記者,通過拍攝吳迪的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現象的痛點。而吳迪一家人的故事,則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和失望、親情與爭吵、選擇與背叛交織的人生百態。
這部電影不僅讓人笑中帶淚,更讓人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思考人生的真諦。看完之後,真的想說一句:人要在外走走,也要回家停停。GAP的快樂真諦,我算是悟了!
《走走停停》這部電影讓我看完後,感觸挺複雜的。首先,它的喜劇元素確實做得不錯,觀眾廳裡笑聲不斷,這點得歸功於演員們的精彩表演,特別是胡歌,他的表現真的出乎我意料,把一個失敗但又不失幽默感的小人物演得活靈活現。
但是,有些地方我覺得處理得有點過了。比如男主把保安推下水的那段,還有父親在片場被迫蹲廁所的情節,這些橋段我覺得有點讓人不舒服,感覺像是在開家人的玩笑,而且開得太過了。相比之下,我之前看過的《朱同》在喜劇處理上就更自然、更有趣,讓人感覺整個電影的氣質都是統一的。
另外,《走走停停》在嘗試用電影化的寫實主義手法講故事,但有些喜劇橋段又顯得過於誇張或舞台化,這就讓電影的整體風格有點混亂。比如男主在飯桌上宣布放棄父親安排的崗位時,家人們的反應就太誇張了,雖然觀眾笑了,但我感覺這種處理方式有點過了。
還有一些細節,比如母親和男演員對臺詞時產生的誤會,雖然挺有趣的,但我就覺得這種喜劇橋段更適合放在舞台小品或素描喜劇裡,而不是電影裡。這讓我有點懷疑,現在的華語喜劇電影是不是還沒跳出電影話劇化的局限。
總的來說,《走走停停》有它的亮點,但也有一些不足。我覺得它在喜劇處理上還需要更精細一些,不要讓觀眾覺得有些橋段過於刻意或誇張。不過,作為一部輕鬆愉快的喜劇片,它還是值得一看的。
吳迪曾滿懷希望地追求夢想,然而現實卻讓他屢屢碰壁。北漂的艱辛、夢想的破碎,以及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都讓他倍感壓力。然而,他並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坦然面對,與自己和解。
在人生的低谷期,吳迪遇到了班花江美玲和影迷馮柳柳等人,他們共同組建了一個草臺班子,開始追逐電影夢。儘管這個過程充滿了困難與挑戰,但吳迪卻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生活的樂趣與意義。
然而,命運再次給吳迪帶來了打擊。江美玲的猝死和馮柳柳的紀錄片給他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讓他再次陷入困境。但吳迪並沒有被打倒,他平靜地接受了所有的厄運,並在家人的支持下完成了電影。
影片最後,吳迪接替了去世的父親成為了出租車司機,而妹妹吳雙則前往深圳追尋她的健身夢。他們的生活看似平淡如水,但卻充滿了堅韌與力量。吳迪雖然沒有實現最初的夢想,但他卻找到了生活的真諦——那就是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尊嚴與體面。
胡歌在片中飾演的吳迪,簡直就是個廢柴青年,喪眉搭眼的,跟他在《繁花》裡那西裝革履的形象完全不一樣。但胡歌真的把這個角色演活了,那種被生活踩在腳下還樂觀的態度,真是讓人又心疼又好笑。
高圓圓也是,她演的電視台記者馮柳柳,雖然臺詞多,但她一直努力說方言,讓角色更接地氣。這種敬業精神,真是讓人佩服。
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沒有刻意搞笑的橋段,但卻讓人在不經意間笑出聲。龍飛導演把這部電影定義為“生活流喜劇”,真的是抓住了觀眾的心。
演員們的表現也是亮點多多。胡歌和高圓圓都展現了不同於以往的角色形象,金靖也讓人看到了她除了活潑之外的另一面。
這部電影以上海人的生活為背景,用小人物的故事映照出大時代的變遷。電影巧妙地使用大空間感的鏡頭,凸顯出主人公在生活中的渺小和無助。畫面中的大臺階鏡頭,展現了高度的落差,讓人感受到生活的壓迫感。
儘管電影帶有文藝性質,但制作團隊卻刻意剝離了大多數情節的文藝性,使電影更貼近真實生活。文藝的元素更多地通過鏡頭語言來表達,比如用黑白鏡頭來反映男主角的特質,用紀錄片的攝影機來呈現男女主角之間的隔閡。
在結局方面,電影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留下了開放式的結尾。女主沒有去北京,男主也成了一名出租車司機,這樣的結局既不是純粹的喜劇,也不是悲劇,就像電影最後的彩蛋所說:“生活就是這樣,沒有那麼好,也沒有那麼糟糕。”
胡歌在裡面真帥啊,看著一點都不像35+的人。雖然他的四川話可能不太標準,但我覺得沒啥大不了的,不影響觀影體驗。他在電影裡的表現也還可以,但跟那些老演員比起來,還得繼續加油啊。
整個電影看下來,我覺得挺有意思的,沒有落入俗套。最後江美玲獲獎的那一幕,真是讓我瞬間被打動了
首先,這部電影的劇本真的很棒,讓人從頭到尾都沉浸其中。它講述了一個關於“走走停停”的故事,不同角色、不同情境下都在經歷著各種走走停停。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像是一部打工社畜和影視從業者的心靈療癒片。
電影的主角吳迪是個編劇,他回到老家待業期間,卻意外闖入了自己電影處女作的攝製紀錄片中。在這個過程中,他與家人、朋友之間發生了一系列有趣又感人的故事。我特別喜歡這種元電影和元紀錄片的結合,既有讓人捧腹大笑的喜劇元素,又有一些讓人深思的小文藝氣息。
電影還讓我思考了很多關於生活的問題。我們總是被社會期望成為“對XX有用的人”,但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特的,不應該被別人的標準所束縛。就像電影中所說的,gold or shit並不在於別人的判斷,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電影的喜劇風格也很獨特,不是那種惡搞或者咯吱人的喜劇,而是讓人在會心一笑中感受到生活的智慧和幽默。尤其是那場老父親為兒子安排工作的戲,簡直讓人笑得前仰後合!演員們的表演也非常精彩,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魅力,讓人印象深刻。
除了喜劇元素,電影還探討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它告訴我們,生活並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段旅程。我們可以選擇停下來,欣賞周圍的美景,陪伴家人和朋友。這種真實和深刻的主題讓人在歡笑之餘也思考了很多。
當然,電影也有一些小問題,比如胡歌的角色在結尾部分沒有完全呈現出來,讓人覺得有些遺憾。但總體來說,《走走停停》絕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電影!它既有藝術性又好看,讓人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溫暖。
電影主旨“允許一切發生,做勇敢快樂的人”讓人深思。吳迪這個主角,簡直就像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一樣,面對人生的抉擇,總能找到最簡單的解法。在北京混不下去,就回老家;工作不合適,就拒絕;感情沒了,就送前女友走。這種隨遇而安的態度,讓人覺得特別真實。
電影裡的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導演處理得特別克制,沒有過度渲染。吳迪和馮柳柳的關系,就是那種點到為止、若即若離的感覺,特別自然。他們相互啟發,相互鼓勵,讓人覺得人生路上,有時候遇見一個人,就能改變很多。
吳迪的母親是個特別有意思的角色,她雖然是個家庭主婦,但內心卻特別豐富。她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兒子,即使沒有演過電影,也願意配合兒子拍攝。這種母愛的力量,讓人特別感動。
電影裡最打動我的地方,是面對親人離開時的處理。沒有大哭大鬧,沒有過度渲染悲傷,但那種深深的思念和痛苦,卻通過日常的小事和細節展現出來。這種處理方式,讓人覺得特別真實,也特別感人。
胡歌飾演的吳迪的服裝設計也超有心思,衣服上寫著“HUGE”,暗指胡歌以前的英文名,真是巧妙極了。吳雙的服裝也暗藏了她的處世態度,而吳母則經常穿吳迪的舊衣服,這種細節處理得真是到位。
電影裡還致敬了不少經典作品和人物,比如吳迪的名字Woody致敬了Woody Allen,床旁邊還有Woody Allen的電影海報。而且,吳迪的室友是由袁弘扮演的,現實中他倆也曾是室友,這種巧合真是太有意思了!
配樂方面,電影也下足了功夫。吳母和李遠談到古爾德彈奏的《哥德堡變奏曲》,而電影中的配樂也多次使用了這首曲子,真是太有心了。
電影名《走走停停》就挺有意思,英文名Gold or Shit也讓人琢磨不透,但細細一品,倒也有那麼點莎士比亞的味道。胡歌演的這個角色,就像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普通人,有點才華但不多,啃老啃得理直氣壯,失敗了就理直氣壯地退回故鄉。
電影裡最妙的就是那些突如其來的包袱,讓人笑得前仰後合。金靖的選角真是神來之筆,她的出現總能帶給人驚喜,那種自帶嘲諷和挖苦的氣質,簡直就是年輕人的普世態度。而胡歌和其他人雄赳赳氣昂昂去拍片的場景,更是讓人笑得肚子疼,既是一種致敬,也是一種自嘲,展現了電影獨有的幽默氣息。
雖然電影裡有些情節看起來有點無厘頭,但我覺得挺可愛的,畢竟生活本身就有很多我們無法預料的驚喜和意外。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胡歌不一樣的一面,也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對生活和職業的態度。有時候,停下來未必是壞事,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吳迪的生活經歷與心路歷程。在電影的配樂方面,配樂總監高小陽老師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巧妙地運用多種音樂風格,如復古搖滾、爵士大樂隊、流行爵士鋼琴加小號、古典鋼琴和極簡主義配樂等,來呈現角色生活的不同側面。
影片中,紀錄片蒙太奇段落的音樂是一大亮點。高小陽老師選取了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並將其改編成爵士風格,使音樂更為輕快詼諧。而當吳迪想念母親時,影片則運用了詠嘆調,還原了鋼琴的演奏,展現了巴赫音樂中的克制美感和平衡感。
此外,爵士樂在影片中也有著重要應用。兩段主要的爵士音樂都出現在蒙太奇段落中,它們既有演奏感又有鬆弛感,表現了工業對人的異化的一種反叛。特別是鋼琴和小號爵士樂《愛情幻想曲》的運用,巧妙地展現了吳迪與馮柳柳之間朦朧的愛情與相互試探的氛圍。
當吳迪內心的激情被點燃,以及他帶領大家組成草臺班子拍電影時,影片則選擇了搖滾樂作為背景音樂。這種復古搖滾風格的音樂與影片的內涵相吻合,展現出一種真實與質朴的感覺。
《走走停停》這部中國產電影,真是讓我眼前一亮,觀影平台評分高,豆瓣評分也不錯,確實值得一看。
胡歌和高圓圓的組合,簡直是演技的碰撞。胡歌飾演的吳迪,北漂十年一無所獲,落魄歸鄉後的迷茫和掙扎,都讓人感同身受。高圓圓飾演的單親媽媽馮柳柳,時隔八年再次以女主角身份亮相大銀幕,依舊美得不可方物,演技也在線。
影片的畫風親民,笑點設置得自然而不矯情,讓人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了治愈的力量。雖然片名聽起來很文藝,但電影並不曲高和寡,反而很接地氣。
導演龍飛雖然是新人,但他的才華卻不容忽視。影片中的小故事和細節都充滿了看點,讓人感受到了他對電影的熱愛和用心。特別是他對人生態度的理解,通過片名《走走停停》傳遞給了觀眾:人生中有很多無奈,如果走不下去了,那就停下來,想一想再出發。
胡歌在片中的表現也讓人印象深刻,他根據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加了一些小細節、小動作,讓角色更加生動鮮活。而高圓圓為了演好單親媽媽這個角色,不僅苦練方言,還用心學習拍攝技巧,可見她對角色的認真態度。
此外,影片中還融入了一些迷影元素,比如對經典電影的致敬和借鑑,讓人感受到了導演對電影的熱愛和敬意。同時,影片中的配樂也值得一提,有幾段用的是《哥德堡變奏曲》,為影片增色不少。
總的來說,《走走停停》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中國產電影,它既有深度又有溫度,讓人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奈和希望。
電影裡的“允許一切發生”這句話,簡直就是全片的靈魂。它告訴我們,生活裡啥事兒都可能發生,咱們得接受並勇敢面對。吳迪這個“脆皮青年”的形象,其實也挺有代表性的,反映了現在好多年輕人的心態。
電影還講到了“北上廣神話”的問題,那種通過努力就能實現階級躍升的想法,現在看來確實有點過時了。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競爭激烈,努力也不一定有回報,這讓很多人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我覺得這部電影最牛的地方,是編劇黃佳的視角。她真的很懂現在的社會現象,能捕捉到那些被忽視的大多數人的心聲。電影裡的女性角色也都很有特點,她們真實、有力量,讓人看了很感動。
主人公在大城市中經歷了種種挑戰和不如意,最終選擇離開,希望在家鄉找到新的生活方向。然而,回到家鄉後,他並未像許多人預期的那樣,通過換一條賽道去贏取成功。相反,他面臨著與大城市中同樣複雜的人際關系和生活困境,這裡既有雞賊又市儈的鄰居,也有虛偽又利己的電視台領導,還有網絡上的吃瓜群眾。
電影並沒有美化小城市的生活,也沒有將主人公塑造成一個逆襲的英雄。相反,它真實地展現了主人公在家鄉依然過得不咋好的生活狀態。他遇到了同樣不得志的文藝老年、話劇演員和攝像小編,他們組成了一個草臺班子,試圖去創造一個完整的世界,但最終並未實現。
這部電影避免了俗濫的公式和狗血劇情,沒有讓人物經歷逆襲或實現價值自證的過程。相反,它展現了生活的瑣碎和波瀾不驚,所有人都未能得逞,包括主人公的父母、文藝青年以及兩個寂寞的理想主義者。電影從頭到尾都呈現出一種平和從容的氛圍,沒有過多的哭泣或歡笑,唯一的主題就是坦然面對生活的無所謂態度。
電影中的主人公和草臺班子成員們,用自嘲的方式面對生活的種種不如意。他們大大方方地蹭按摩椅、遮遮掩掩地排隊領免費雞蛋,甚至通過名字中的諧音梗來嘲弄命運的惡趣味。這種坦然面對生活的態度,讓電影充滿了獨特的魅力和深度。
故事圍繞吳迪這個北漂失敗的編劇展開,他回到家鄉四川開始自己的GAP之旅。這個設定很貼合當下異鄉打工人的狀態,讓人感同身受。吳迪的家人也各有特色,媽媽熱愛藝術,爸爸情緒不穩定,妹妹喜歡健身,他們一起構成了這部電影的精彩群像。
影片的笑點設計得非常巧妙,不生硬,讓人感覺就像是吳迪這個角色的幽默自嘲,透露出淡淡的蠢勁兒。特別是他誤會自己被叫做“聰聰”的橋段,真是讓人忍俊不禁。而影片的淚點也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在感動中思考人生的意義。
馮柳柳作為記者,通過拍攝吳迪的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現象的痛點。而吳迪一家人的故事,則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和失望、親情與爭吵、選擇與背叛交織的人生百態。
這部電影不僅讓人笑中帶淚,更讓人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思考人生的真諦。看完之後,真的想說一句:人要在外走走,也要回家停停。GAP的快樂真諦,我算是悟了!
《走走停停》這部電影讓我看完後,感觸挺複雜的。首先,它的喜劇元素確實做得不錯,觀眾廳裡笑聲不斷,這點得歸功於演員們的精彩表演,特別是胡歌,他的表現真的出乎我意料,把一個失敗但又不失幽默感的小人物演得活靈活現。
但是,有些地方我覺得處理得有點過了。比如男主把保安推下水的那段,還有父親在片場被迫蹲廁所的情節,這些橋段我覺得有點讓人不舒服,感覺像是在開家人的玩笑,而且開得太過了。相比之下,我之前看過的《朱同》在喜劇處理上就更自然、更有趣,讓人感覺整個電影的氣質都是統一的。
另外,《走走停停》在嘗試用電影化的寫實主義手法講故事,但有些喜劇橋段又顯得過於誇張或舞台化,這就讓電影的整體風格有點混亂。比如男主在飯桌上宣布放棄父親安排的崗位時,家人們的反應就太誇張了,雖然觀眾笑了,但我感覺這種處理方式有點過了。
還有一些細節,比如母親和男演員對臺詞時產生的誤會,雖然挺有趣的,但我就覺得這種喜劇橋段更適合放在舞台小品或素描喜劇裡,而不是電影裡。這讓我有點懷疑,現在的華語喜劇電影是不是還沒跳出電影話劇化的局限。
總的來說,《走走停停》有它的亮點,但也有一些不足。我覺得它在喜劇處理上還需要更精細一些,不要讓觀眾覺得有些橋段過於刻意或誇張。不過,作為一部輕鬆愉快的喜劇片,它還是值得一看的。
吳迪曾滿懷希望地追求夢想,然而現實卻讓他屢屢碰壁。北漂的艱辛、夢想的破碎,以及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都讓他倍感壓力。然而,他並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坦然面對,與自己和解。
在人生的低谷期,吳迪遇到了班花江美玲和影迷馮柳柳等人,他們共同組建了一個草臺班子,開始追逐電影夢。儘管這個過程充滿了困難與挑戰,但吳迪卻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生活的樂趣與意義。
然而,命運再次給吳迪帶來了打擊。江美玲的猝死和馮柳柳的紀錄片給他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讓他再次陷入困境。但吳迪並沒有被打倒,他平靜地接受了所有的厄運,並在家人的支持下完成了電影。
影片最後,吳迪接替了去世的父親成為了出租車司機,而妹妹吳雙則前往深圳追尋她的健身夢。他們的生活看似平淡如水,但卻充滿了堅韌與力量。吳迪雖然沒有實現最初的夢想,但他卻找到了生活的真諦——那就是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尊嚴與體面。
胡歌在片中飾演的吳迪,簡直就是個廢柴青年,喪眉搭眼的,跟他在《繁花》裡那西裝革履的形象完全不一樣。但胡歌真的把這個角色演活了,那種被生活踩在腳下還樂觀的態度,真是讓人又心疼又好笑。
高圓圓也是,她演的電視台記者馮柳柳,雖然臺詞多,但她一直努力說方言,讓角色更接地氣。這種敬業精神,真是讓人佩服。
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沒有刻意搞笑的橋段,但卻讓人在不經意間笑出聲。龍飛導演把這部電影定義為“生活流喜劇”,真的是抓住了觀眾的心。
演員們的表現也是亮點多多。胡歌和高圓圓都展現了不同於以往的角色形象,金靖也讓人看到了她除了活潑之外的另一面。
這部電影以上海人的生活為背景,用小人物的故事映照出大時代的變遷。電影巧妙地使用大空間感的鏡頭,凸顯出主人公在生活中的渺小和無助。畫面中的大臺階鏡頭,展現了高度的落差,讓人感受到生活的壓迫感。
儘管電影帶有文藝性質,但制作團隊卻刻意剝離了大多數情節的文藝性,使電影更貼近真實生活。文藝的元素更多地通過鏡頭語言來表達,比如用黑白鏡頭來反映男主角的特質,用紀錄片的攝影機來呈現男女主角之間的隔閡。
在結局方面,電影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留下了開放式的結尾。女主沒有去北京,男主也成了一名出租車司機,這樣的結局既不是純粹的喜劇,也不是悲劇,就像電影最後的彩蛋所說:“生活就是這樣,沒有那麼好,也沒有那麼糟糕。”
胡歌在裡面真帥啊,看著一點都不像35+的人。雖然他的四川話可能不太標準,但我覺得沒啥大不了的,不影響觀影體驗。他在電影裡的表現也還可以,但跟那些老演員比起來,還得繼續加油啊。
整個電影看下來,我覺得挺有意思的,沒有落入俗套。最後江美玲獲獎的那一幕,真是讓我瞬間被打動了
首先,這部電影的劇本真的很棒,讓人從頭到尾都沉浸其中。它講述了一個關於“走走停停”的故事,不同角色、不同情境下都在經歷著各種走走停停。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像是一部打工社畜和影視從業者的心靈療癒片。
電影的主角吳迪是個編劇,他回到老家待業期間,卻意外闖入了自己電影處女作的攝製紀錄片中。在這個過程中,他與家人、朋友之間發生了一系列有趣又感人的故事。我特別喜歡這種元電影和元紀錄片的結合,既有讓人捧腹大笑的喜劇元素,又有一些讓人深思的小文藝氣息。
電影還讓我思考了很多關於生活的問題。我們總是被社會期望成為“對XX有用的人”,但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特的,不應該被別人的標準所束縛。就像電影中所說的,gold or shit並不在於別人的判斷,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