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終了,餘音繞梁
影片以坂本龍一不同階段的代表性曲目為線索,帶我們穿越了他的音樂生涯。從YMO時期的作品,到為經典影片所配的音樂,再到他最後的個人專輯,每一首都像是他人生的一個注腳,訴說著他的喜怒哀樂。
在鏡頭下,坂本龍一雖然身患重病,但依舊保持著那份對音樂的執著和熱愛。他坐在心愛的雅馬哈鋼琴前,彈奏時一臉沉醉,仿佛整個世界都只剩下他和他的音樂。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我們仿佛能感受到他靈魂深處的顫抖和激盪。
影片中最讓人動容的,是坂本龍一在面對錯誤時的坦然和真實。他不小心彈錯了旋律,卻沒有選擇刪除,而是選擇了保留。這種隨遇而安的態度,正是他一生的寫照。他無需美化或神化自己,他始終只是他自己,一個熱愛音樂、坦蕩真實的坂本龍一。
我深受觸動,它講述了一位藝術家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如何用音樂詮釋生命與藝術的真諦。
這部電影記錄了一場特殊的音樂會,而這場音樂會的主人,正是身患重病、處於抗癌階段的藝術家。他選擇在身體狀況稍微好轉時,暫停化療,錄製這場演出。儘管病痛折磨著他的身體,但他的音樂卻充滿了生命力。
在音樂會中,我們聽到了他為兩位已故好友創作的告別曲,感受到了他對生命的留戀與不舍。但同時,他也用音樂向我們展示了他面對死亡的坦然與從容。在演奏過程中,他時而沉浸其中,忘卻痛苦;時而摸索和弦,展現出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
這場音樂會不僅是一場告別,更是一場生命的慶典。儘管藝術家在演奏中放慢了節奏,但每一個音符都充滿了力量與情感。他對於音色的探索和對於音樂細節的把控,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對藝術的敬畏與熱愛。
這部電影,與其說是紀錄片,不如說更像是一場音樂會。全程黑白的畫面,沒有多餘的噪音,只有坂本龍一那悠揚的琴聲和音符。在特寫的鏡頭下,可以看到坂本龍一頭上的銀髮,臉上的斑點,以及那乾枯而有力的手。他完全沉浸在音樂中,時而微笑,時而緊繃面部,仿佛在與音樂對話。
我其實對坂本龍一的作品並不十分了解,但這場“音樂會”卻讓我深受觸動。特別是當他彈奏《美麗的藍天》時,突然停下,懊惱地說應該再彈一次,然後又迅速投入到《水》的演奏中。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對音樂的熱愛,對自然的眷戀,對生命的珍視。他的音樂,仿佛是一種超越語言的力量,直達人心。
《傑作》裡的音樂,每首都別具一格。結尾總是戛然而止,留下無盡的遐想。雖然每首曲子都有主題動機段,也有動機的變體和昇華,但幾乎沒有明顯的旋律,教授似乎刻意在避免戲劇性,更多地展現個人情感中複雜、混沌的一面。在歡樂與欣喜之後,你會感受到一絲憂鬱;在悲愴的音色中,又總能找到一絲對生活的熱愛和希望;而在這份希望之下,又隱藏著對時光易逝的慨歎與遺憾。
影片裡還有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畫面中是兩雙手幾乎平鋪地按在琴鍵上,看起來有些枯槁,配合著那段略顯勉強的自述,與“末代皇帝”的主題融為一體。我不禁在想,他在彈奏這些曲子的時候,心裡在想些什麼呢?是不是也像我一樣,被音樂深深吸引,沉浸其中。
坂本龍一不僅是一位音樂大師,更是一個敢於創新、不斷探索的先鋒藝術家。他在年輕時就敢於嘗試各種風格,步入中老年後依然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寫出了像《async》這樣的先鋒作品。他的音樂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對生命、對世界的深刻理解和表達。
《坂本龍一:傑作》這部紀錄片,是他留給我們的最後禮物。在電影院裡,我獨自一人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感受著坂本龍一在演奏時的情感和思緒。鏡頭一直給他的臉特寫,我可以看到他最細微的表情,仿佛能夠窺探到他的內心世界。
影片中,我了解到了更多關於坂本龍一的故事,他與貝託魯奇的深厚情誼、他對音樂的執著追求、他面對生死的坦然態度……這些都讓我更加敬佩這位音樂大師。特別是當他演奏《The Sheltering Sky》時,那句“我還能看到幾次滿月升起”仿佛成為了他的生命寫照,讓人感慨萬分。
影片從坂本先生確診喉癌後的生活開始,講述了他如何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堅持創作和演奏。他借用了NHK的509錄音室,開始了為期一周的錄製工作,儘管體力已經跟不上高強度的演奏,但他依然每天儘力完成五首曲目的錄製。
在影片中,觀眾可以聽到坂本先生與工作人員的對話、失誤後的道歉以及彈奏、停頓時細微的呼吸聲,這些真實的場景讓人感受到他作為一名音樂家的專注和敬業。同時,影片也展現了坂本先生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能夠給世界留下更多的美好回憶。
在影片的最後,觀眾可以感受到坂本先生對生命的留戀和對音樂的執著。他說:“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這句話既是他對生命的感慨,也是他對音樂的無限熱愛和追求。
一曲終了,餘音繞梁
影片以坂本龍一不同階段的代表性曲目為線索,帶我們穿越了他的音樂生涯。從YMO時期的作品,到為經典影片所配的音樂,再到他最後的個人專輯,每一首都像是他人生的一個注腳,訴說著他的喜怒哀樂。
在鏡頭下,坂本龍一雖然身患重病,但依舊保持著那份對音樂的執著和熱愛。他坐在心愛的雅馬哈鋼琴前,彈奏時一臉沉醉,仿佛整個世界都只剩下他和他的音樂。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我們仿佛能感受到他靈魂深處的顫抖和激盪。
影片中最讓人動容的,是坂本龍一在面對錯誤時的坦然和真實。他不小心彈錯了旋律,卻沒有選擇刪除,而是選擇了保留。這種隨遇而安的態度,正是他一生的寫照。他無需美化或神化自己,他始終只是他自己,一個熱愛音樂、坦蕩真實的坂本龍一。
我深受觸動,它講述了一位藝術家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如何用音樂詮釋生命與藝術的真諦。
這部電影記錄了一場特殊的音樂會,而這場音樂會的主人,正是身患重病、處於抗癌階段的藝術家。他選擇在身體狀況稍微好轉時,暫停化療,錄製這場演出。儘管病痛折磨著他的身體,但他的音樂卻充滿了生命力。
在音樂會中,我們聽到了他為兩位已故好友創作的告別曲,感受到了他對生命的留戀與不舍。但同時,他也用音樂向我們展示了他面對死亡的坦然與從容。在演奏過程中,他時而沉浸其中,忘卻痛苦;時而摸索和弦,展現出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
這場音樂會不僅是一場告別,更是一場生命的慶典。儘管藝術家在演奏中放慢了節奏,但每一個音符都充滿了力量與情感。他對於音色的探索和對於音樂細節的把控,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對藝術的敬畏與熱愛。
這部電影,與其說是紀錄片,不如說更像是一場音樂會。全程黑白的畫面,沒有多餘的噪音,只有坂本龍一那悠揚的琴聲和音符。在特寫的鏡頭下,可以看到坂本龍一頭上的銀髮,臉上的斑點,以及那乾枯而有力的手。他完全沉浸在音樂中,時而微笑,時而緊繃面部,仿佛在與音樂對話。
我其實對坂本龍一的作品並不十分了解,但這場“音樂會”卻讓我深受觸動。特別是當他彈奏《美麗的藍天》時,突然停下,懊惱地說應該再彈一次,然後又迅速投入到《水》的演奏中。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對音樂的熱愛,對自然的眷戀,對生命的珍視。他的音樂,仿佛是一種超越語言的力量,直達人心。
《傑作》裡的音樂,每首都別具一格。結尾總是戛然而止,留下無盡的遐想。雖然每首曲子都有主題動機段,也有動機的變體和昇華,但幾乎沒有明顯的旋律,教授似乎刻意在避免戲劇性,更多地展現個人情感中複雜、混沌的一面。在歡樂與欣喜之後,你會感受到一絲憂鬱;在悲愴的音色中,又總能找到一絲對生活的熱愛和希望;而在這份希望之下,又隱藏著對時光易逝的慨歎與遺憾。
影片裡還有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畫面中是兩雙手幾乎平鋪地按在琴鍵上,看起來有些枯槁,配合著那段略顯勉強的自述,與“末代皇帝”的主題融為一體。我不禁在想,他在彈奏這些曲子的時候,心裡在想些什麼呢?是不是也像我一樣,被音樂深深吸引,沉浸其中。
坂本龍一不僅是一位音樂大師,更是一個敢於創新、不斷探索的先鋒藝術家。他在年輕時就敢於嘗試各種風格,步入中老年後依然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寫出了像《async》這樣的先鋒作品。他的音樂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對生命、對世界的深刻理解和表達。
《坂本龍一:傑作》這部紀錄片,是他留給我們的最後禮物。在電影院裡,我獨自一人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感受著坂本龍一在演奏時的情感和思緒。鏡頭一直給他的臉特寫,我可以看到他最細微的表情,仿佛能夠窺探到他的內心世界。
影片中,我了解到了更多關於坂本龍一的故事,他與貝託魯奇的深厚情誼、他對音樂的執著追求、他面對生死的坦然態度……這些都讓我更加敬佩這位音樂大師。特別是當他演奏《The Sheltering Sky》時,那句“我還能看到幾次滿月升起”仿佛成為了他的生命寫照,讓人感慨萬分。
影片從坂本先生確診喉癌後的生活開始,講述了他如何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堅持創作和演奏。他借用了NHK的509錄音室,開始了為期一周的錄製工作,儘管體力已經跟不上高強度的演奏,但他依然每天儘力完成五首曲目的錄製。
在影片中,觀眾可以聽到坂本先生與工作人員的對話、失誤後的道歉以及彈奏、停頓時細微的呼吸聲,這些真實的場景讓人感受到他作為一名音樂家的專注和敬業。同時,影片也展現了坂本先生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能夠給世界留下更多的美好回憶。
在影片的最後,觀眾可以感受到坂本先生對生命的留戀和對音樂的執著。他說:“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這句話既是他對生命的感慨,也是他對音樂的無限熱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