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在觀眾中引發了熱烈的討論,但在我看來,它的表現卻未能達到預期。首先,作為一部科幻片,它的科學設定顯得相當粗糙,比如,地球在面臨巨大危機時,竟然沒有對木星引力可能帶來的後果進行充分計算,這在現實中是無法想象的。
此外,電影的劇本也顯得平淡無奇。角色缺乏深度和個性,臺詞也顯得生硬,讓人難以入戲。尤其是主要角色的設定,缺乏真實感,讓人難以產生共鳴。而電影的節奏也存在問題,有些鏡頭顯得過於刻意,缺乏自然流暢的感覺。
導演和演員的表現也未能給電影加分。導演在鏡頭的運用和節奏掌控上顯得不夠成熟,而演員的表演也顯得生硬,無法將角色內心的情感真實地傳達給觀眾。尤其是那些刻意為之的京片子口音,讓人感覺有些出戏。
劉培強給木星畫形狀,這個細節挺有趣的,感覺他是在記錄與木星的距離,結果一出來發現木星不見了,立刻就意識到空間站不對勁。旁邊還掛著一個《盜夢空間》裡的陀螺,這讓我想起了主角回家的故事,是不是也預示著劉培強最後會為了地球而犧牲呢?
故事發生在2075年的春節,人類為了逃離即將毀滅的太陽,決定將地球推離太陽系,開始一段漫長而危險的流浪之旅。在這個背景下,電影展現了人類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精神,讓人深受感動。
電影中的人物防護服顏色各有講究,紅色的是運輸車駕駛員,黑色的是軍人,白色的是技術人員,還有土黃或軍綠色的其他工作人員,以及灰白或土藍色的平民裝。這種設計不僅增加了電影的視覺效果,也讓觀眾能夠更好地分辨角色身份。
此外,電影中的未來世界設定也非常有趣。比如,人們不再使用貨幣,而是採用計劃分配的社會模式;即時翻譯系統讓不同語言的人們能夠順暢交流;聯合政府的官方語言是法語等等。這些設定不僅展示了人類未來的可能面貌,也為電影增添了不少看點。
當然,電影中還有許多精彩的細節和情節。比如,上海被冰層覆蓋,東方明珠和環球金融中心的標誌性建築只露出了一部分;冰凍的城市中還有蘭州拉麵、校車和救護車等元素的加入,讓觀眾感受到了電影制作組的用心和創意。
我再次觀看了《流浪地球》,這次帶著更為細緻的眼光,希望能解答一些之前被質疑的“沒看懂”的疑惑。儘管我認為自己之前的觀點有所依據,但這次重新觀看也讓我意識到,有些地方的解讀或許可以更深入一些。
關於木星引力激增引發災難的設定,我之前確實疏忽了這一點。既然木星引力真的激增了,那麼科學家們事先未能準確計算和規劃流浪路線也情有可原。這一點我接受,並為我之前的誤解道歉。
然而,在其他方面,我仍然有些不解。例如,劉培強與劉啟之間的對話,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劉培強說“爸爸會變成一顆星星”,但我不清楚這到底是暗示他即將離世,還是僅僅是一個象徵性的說法。而且,不發光的空間站是否真的能被肉眼看到,以及住在地下的劉啟如何能在抬頭時看到星星,這些都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另外,劉培強在點燃木星前分離了休眠倉,這被一些人解讀為保留了“火種”。但在我看來,電影並沒有明確交代休眠倉裡是否真的有“火種”。這種解讀似乎有些過於主觀,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
還有一個細節也讓我感到困惑。電影中提到,地球將在3小時後突破木星的剛體洛希極限,進入無法逆轉的解體過程。但隨後全球播報又說還有7天時間讓人們回家。這個時間線的矛盾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
此外,劉啟和朵朵在聽到姥爺的遺言後,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精神。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親耳聽到這句話,這讓我覺得有些牽強。這種情感上的鋪墊似乎有些不足,難以讓人完全信服。
最近,關於科幻作品的“硬傷”問題,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特別是《流浪地球》的粉絲們,覺得有些人對這部作品的批評過於苛刻,甚至拿出了滅霸和《星際穿越》的例子來對比。但話說回來,咱們得明白一個道理:科幻作品不是科學論文,有點“硬傷”也挺正常的。
那什麼是“硬傷”呢?簡單來說,就是作品中不符合科學常識或規律的地方。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有“硬傷”的作品都不好。關鍵要看這個“硬傷”是不是帶來了故事上的亮點,能不能讓觀眾覺得“哇,這個設定好酷!”
舉個例子,像《三體》裡外星人能“降維打擊”這種設定,雖然不可能真的發生,但它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有趣和震撼。這就是一個成功的“硬傷”設定。
再來看《流浪地球》,雖然有些設定可能不太符合科學原理,但整個故事的情節、人物和情感都非常到位,讓人看得熱血沸騰。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點點“硬傷”就否定整個作品。
至於《星際穿越》,它也有一些設定上的“硬傷”,比如那個大型蟲洞和黑洞旁邊的行星。但這些“硬傷”並沒有影響到故事的精彩程度,反而增加了觀眾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所以說,評價一個科幻作品的好壞,並不是看它“硬傷”,而是要看這些“硬傷”是否合理地融入了故事之中,是否給作品帶來了獨特的魅力。
最後,我想說,無論是《流浪地球》還是其他科幻作品,它們都是作者用心創作的成果。我們應該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態去欣賞它們,而不是一味地吹毛求疵。畢竟,科幻作品的魅力就在於它們能帶我們進入一個充滿無限可能和想象力的世界。
首先,我得說,這部電影的畫面效果真的太震撼了!每一個場景都設計得特別精細,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真實的科幻世界。特別是那些災難場面,簡直是驚心動魄,看得我心跳加速。
除了畫面效果,電影的故事情節也很吸引人。它講述了一個關於人類面對災難、選擇堅持自己信念的故事。看完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更讓我感動的是,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科幻片,它還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它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堅持自己的選擇,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這種精神讓我深受鼓舞,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影片以末日逃亡為主題,講述了人類在面對太陽災變時的艱難抉擇。太陽內部的氫轉化為氦的速度加快,即將發生劇烈的氦閃,地球面臨被汽化的危險。為了生存,人類不得不選擇逃離太陽系,前往遙遠的比鄰星。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展現了驚人的團結和智慧,但同時也暴露出人性中的恐懼和分歧。
影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地球派與飛船派的爭論。飛船派主張建造宇宙飛船逃離太陽系,而地球派則堅持帶著整個地球一起流浪。這種分歧不僅體現了人類在面對未知時的不同選擇,也揭示了人類對於家園和生命的深深眷戀。最終,地球派贏得了勝利,人類選擇了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
在逃亡的過程中,人類經歷了漫長的五個時代,其中剎車時代是最具挑戰性的一個。為了讓地球停止自轉,人類建造了巨大的地球發動機,噴射出等離子光柱來剎住地球。這個過程充滿了危險和不確定性,但人類憑借著智慧和勇氣成功地完成了任務。
然而,即使人類如此努力地想要改變命運,宇宙的無情規律卻依然無法抗拒。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個渺小的存在,而人類更是微不足道。這種對比讓我深感震撼,也讓我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影片的劇情設計精巧,分為兩線展開:一邊是父親劉培強在空間站的奮鬥與抉擇,另一邊是兒子劉啟在地球上的成長與冒險。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使得故事更加豐富和立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都很有特色,無論是軍人還是平民,都展現出了各自的高光點。劉啟和韓朵朵之間純粹的兄妹情感,也為影片增添了不少溫馨與感動。
影片的畫面精緻、場面壯觀,令人嘆為觀止。特別是那些震撼人心的特效場景,如地球被巨大的引擎推動逃離太陽系、救援車輛集體調頭等,都讓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渺與人類的渺小。同時,影片的BGM也非常出色,能夠恰到好處地烘託出情感氛圍,讓人沉浸在電影的世界中。
然而,儘管影片有諸多優點,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劉培強在關鍵時刻做出的一些決策,似乎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和說服力。他的行為讓人感到有些突兀和不合邏輯,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影片的整體觀感。
看完《流浪地球》我的心中五味雜陳。這部電影無疑在特效和場景設計上做得相當出色,它成功地構建了一個宏大的科幻世界,讓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渺與人類的堅韌。然而,與此同時,我也對劇情中的一些細節感到困惑。
影片中的劉啟,一個20多歲的機修工,性格叛逆,與父親和姥爺都有著複雜的情感糾葛。他的形象在開場便得到了鮮明的刻畫,這使得我能夠快速地進入他的世界,與他一同經歷這場驚心動魄的冒險。
然而,隨著劇情的深入,我發現了一些問題。劉啟以及其他角色的行為似乎與他們的設定並不完全吻合。在關鍵時刻,他們的決策和行動顯得有些突兀,讓我難以完全理解他們的動機。
我理解,在有限的電影時長內,要完全展現角色的內心世界和成長歷程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一個好的故事應該能夠讓觀眾對角色的行為產生共鳴和理解。在這方面,《流浪地球》似乎做得還不夠。
此外,我也注意到了一些觀眾對劇情的疑惑。他們和我一樣,對人物的行為和決策感到困惑。這讓我覺得,這部電影在劇情設計上可能還存在一些不足。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流浪地球》是一部失敗的電影。它在科幻元素的呈現和視覺效果上做得相當出色,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同時,它也成功地引發了觀眾對科幻電影的興趣和思考。
這部電影啊,捆綁了一堆的價值觀,讓人有點喘不過氣來。比如說,因為它是第一部華語科幻片,就得寬容、知足、鼓勵,差評都不行,好像咱們觀眾都得捧著它似的。還有啊,說這是大陸人自己的科幻片,就得感到自豪,不然就是不愛國。這讓我覺得有點被道德綁架了。
再說說電影的本身吧。特效是不錯,看得挺爽的,但劇情和人物塑造嘛,就有點一言難盡了。感覺有些情感表達得太刻意,有點強行煽情的意思。而且啊,有些科學理論也站不住腳,看得我有點尷尬。
不過啊,我也理解那些喜歡這部電影的人。每個人觀影感受都不一樣嘛,有人覺得好看,有人覺得不好看,這很正常。但我就覺得啊,為什麼有些人就不能接受別人的不同意見呢?一有人說不喜歡這部電影,就上來一頓罵,這又何必呢?
劉慈欣的作品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他的故事裡總是充滿了苦難和掙扎。他筆下的主人公經常會遇到非常極端的生存問題,他們為了活下去得拼盡全力。而好萊塢的類型片呢,通常都是講一些充滿希望和樂觀的故事,就像美中國人離開歐洲去美洲開疆拓土,或者飛向太空去探索未知世界。這兩種故事風格,一個是冷酷的現實主義,一個是樂觀的英雄主義,聽起來就很有張力吧!
在《流浪地球》裡,這兩種風格真的碰撞出了火花。電影裡的主人公劉啟,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運石車司機,但他最後卻成了拯救地球的英雄。這種小人物逆襲的情節,在好萊塢類型片裡很常見。但這部電影並沒有完全走好萊塢的老路,它還保留了劉慈欣作品裡的那種現實感和深刻性。所以,這部電影既不會像劉慈欣的原著那樣過於沉重,也不會像好萊塢的科幻片那樣過於簡單。
我覺得這部電影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它成功地調和了這兩種不同的世界觀。它讓我們看到,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和挑戰,只要我們有信念、有勇氣、有智慧,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精神力量,正是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給我們的。
故事背景是太陽急速老化,會膨脹吞沒地球。人類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坐飛船逃跑,但離地球近的有行星的恆星都很遠,飛船的生態系統維持不了那麼久;另一種是“流浪地球”計劃,讓地球變成一座宇宙飛船,去4光年外的比鄰星。雖然這也沒有十足把握,但相對來說更可行。
電影裡有很多震撼和感人的場景。比如,地球發動機造成的洪水淹沒了大城市,爺爺回憶起上海被巨浪吞沒的情景,真的讓人心裡一震。男主角劉啟出生的年代,已經是地球開始“逃逸”的時代了。
有人說“硬核科幻”不需要人物動機,但我覺得不對。你看像《阿凡達》和《黑客帝國》這樣的電影,人物動機就刻畫得特別到位。每個場景、事件、角色都在推動主角實現他們的目標或面對挑戰。但在這部電影裡,我就沒看到這樣的感覺。
所以我覺得電影在人物動機這塊兒還有待加強。講好一個關於人的故事,肯定得讓觀眾明白角色們為啥這麼做、為啥那麼想。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進入故事,和角色們產生共鳴。
電影裡的文化元素,真的太有味道了。2075年了,人們還在搓麻將、舞獅子,這讓我特別自豪,感覺我們大陸人真的是不忘本。那些校服、電子遊戲,雖然現在已經不常見了,但看到它們出現在電影裡,感覺特別親切,好像回到了我爸那個年代。
還有啊,電影裡的安全監管系統那麼嚴密,男女主角還能通過地下黑市鑽空子,這讓我覺得我們的制度真是太靈活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這種小聰明,也讓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作為一部商業片,《流浪地球》做得非常成功。它有氣勢如虹的生命力,讓觀眾看得過癮,看得投入。對於科幻片這種燒錢的類型來說,能拍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且,這部電影不僅好看,還充滿了科幻想象力,讓人驚嘆不已。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說這部電影不夠科學,不夠嚴謹。但我想說,拍電影又不是寫論文,沒必要那麼死摳細節。電影是大眾藝術,感染力和嚴謹性有時候確實難以兩全其美。但在這部電影裡,我選擇了感染力。因為我覺得,電影就應該讓人看得過癮,讓人感受到那種震撼和激動。
至於那些合理性問題,比如地球表面的氧氣是否足夠點燃木星等等,我覺得這些問題其實並不重要。因為電影本身就是一種虛構的藝術形式,它可以通過想象力和創造力來呈現出一個全新的世界。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可以放飛自己的想象力,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可能性。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在觀眾中引發了熱烈的討論,但在我看來,它的表現卻未能達到預期。首先,作為一部科幻片,它的科學設定顯得相當粗糙,比如,地球在面臨巨大危機時,竟然沒有對木星引力可能帶來的後果進行充分計算,這在現實中是無法想象的。
此外,電影的劇本也顯得平淡無奇。角色缺乏深度和個性,臺詞也顯得生硬,讓人難以入戲。尤其是主要角色的設定,缺乏真實感,讓人難以產生共鳴。而電影的節奏也存在問題,有些鏡頭顯得過於刻意,缺乏自然流暢的感覺。
導演和演員的表現也未能給電影加分。導演在鏡頭的運用和節奏掌控上顯得不夠成熟,而演員的表演也顯得生硬,無法將角色內心的情感真實地傳達給觀眾。尤其是那些刻意為之的京片子口音,讓人感覺有些出戏。
劉培強給木星畫形狀,這個細節挺有趣的,感覺他是在記錄與木星的距離,結果一出來發現木星不見了,立刻就意識到空間站不對勁。旁邊還掛著一個《盜夢空間》裡的陀螺,這讓我想起了主角回家的故事,是不是也預示著劉培強最後會為了地球而犧牲呢?
故事發生在2075年的春節,人類為了逃離即將毀滅的太陽,決定將地球推離太陽系,開始一段漫長而危險的流浪之旅。在這個背景下,電影展現了人類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精神,讓人深受感動。
電影中的人物防護服顏色各有講究,紅色的是運輸車駕駛員,黑色的是軍人,白色的是技術人員,還有土黃或軍綠色的其他工作人員,以及灰白或土藍色的平民裝。這種設計不僅增加了電影的視覺效果,也讓觀眾能夠更好地分辨角色身份。
此外,電影中的未來世界設定也非常有趣。比如,人們不再使用貨幣,而是採用計劃分配的社會模式;即時翻譯系統讓不同語言的人們能夠順暢交流;聯合政府的官方語言是法語等等。這些設定不僅展示了人類未來的可能面貌,也為電影增添了不少看點。
當然,電影中還有許多精彩的細節和情節。比如,上海被冰層覆蓋,東方明珠和環球金融中心的標誌性建築只露出了一部分;冰凍的城市中還有蘭州拉麵、校車和救護車等元素的加入,讓觀眾感受到了電影制作組的用心和創意。
我再次觀看了《流浪地球》,這次帶著更為細緻的眼光,希望能解答一些之前被質疑的“沒看懂”的疑惑。儘管我認為自己之前的觀點有所依據,但這次重新觀看也讓我意識到,有些地方的解讀或許可以更深入一些。
關於木星引力激增引發災難的設定,我之前確實疏忽了這一點。既然木星引力真的激增了,那麼科學家們事先未能準確計算和規劃流浪路線也情有可原。這一點我接受,並為我之前的誤解道歉。
然而,在其他方面,我仍然有些不解。例如,劉培強與劉啟之間的對話,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劉培強說“爸爸會變成一顆星星”,但我不清楚這到底是暗示他即將離世,還是僅僅是一個象徵性的說法。而且,不發光的空間站是否真的能被肉眼看到,以及住在地下的劉啟如何能在抬頭時看到星星,這些都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另外,劉培強在點燃木星前分離了休眠倉,這被一些人解讀為保留了“火種”。但在我看來,電影並沒有明確交代休眠倉裡是否真的有“火種”。這種解讀似乎有些過於主觀,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
還有一個細節也讓我感到困惑。電影中提到,地球將在3小時後突破木星的剛體洛希極限,進入無法逆轉的解體過程。但隨後全球播報又說還有7天時間讓人們回家。這個時間線的矛盾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
此外,劉啟和朵朵在聽到姥爺的遺言後,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精神。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親耳聽到這句話,這讓我覺得有些牽強。這種情感上的鋪墊似乎有些不足,難以讓人完全信服。
最近,關於科幻作品的“硬傷”問題,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特別是《流浪地球》的粉絲們,覺得有些人對這部作品的批評過於苛刻,甚至拿出了滅霸和《星際穿越》的例子來對比。但話說回來,咱們得明白一個道理:科幻作品不是科學論文,有點“硬傷”也挺正常的。
那什麼是“硬傷”呢?簡單來說,就是作品中不符合科學常識或規律的地方。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有“硬傷”的作品都不好。關鍵要看這個“硬傷”是不是帶來了故事上的亮點,能不能讓觀眾覺得“哇,這個設定好酷!”
舉個例子,像《三體》裡外星人能“降維打擊”這種設定,雖然不可能真的發生,但它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有趣和震撼。這就是一個成功的“硬傷”設定。
再來看《流浪地球》,雖然有些設定可能不太符合科學原理,但整個故事的情節、人物和情感都非常到位,讓人看得熱血沸騰。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點點“硬傷”就否定整個作品。
至於《星際穿越》,它也有一些設定上的“硬傷”,比如那個大型蟲洞和黑洞旁邊的行星。但這些“硬傷”並沒有影響到故事的精彩程度,反而增加了觀眾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所以說,評價一個科幻作品的好壞,並不是看它“硬傷”,而是要看這些“硬傷”是否合理地融入了故事之中,是否給作品帶來了獨特的魅力。
最後,我想說,無論是《流浪地球》還是其他科幻作品,它們都是作者用心創作的成果。我們應該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態去欣賞它們,而不是一味地吹毛求疵。畢竟,科幻作品的魅力就在於它們能帶我們進入一個充滿無限可能和想象力的世界。
首先,我得說,這部電影的畫面效果真的太震撼了!每一個場景都設計得特別精細,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真實的科幻世界。特別是那些災難場面,簡直是驚心動魄,看得我心跳加速。
除了畫面效果,電影的故事情節也很吸引人。它講述了一個關於人類面對災難、選擇堅持自己信念的故事。看完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更讓我感動的是,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科幻片,它還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它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堅持自己的選擇,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這種精神讓我深受鼓舞,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影片以末日逃亡為主題,講述了人類在面對太陽災變時的艱難抉擇。太陽內部的氫轉化為氦的速度加快,即將發生劇烈的氦閃,地球面臨被汽化的危險。為了生存,人類不得不選擇逃離太陽系,前往遙遠的比鄰星。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展現了驚人的團結和智慧,但同時也暴露出人性中的恐懼和分歧。
影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地球派與飛船派的爭論。飛船派主張建造宇宙飛船逃離太陽系,而地球派則堅持帶著整個地球一起流浪。這種分歧不僅體現了人類在面對未知時的不同選擇,也揭示了人類對於家園和生命的深深眷戀。最終,地球派贏得了勝利,人類選擇了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
在逃亡的過程中,人類經歷了漫長的五個時代,其中剎車時代是最具挑戰性的一個。為了讓地球停止自轉,人類建造了巨大的地球發動機,噴射出等離子光柱來剎住地球。這個過程充滿了危險和不確定性,但人類憑借著智慧和勇氣成功地完成了任務。
然而,即使人類如此努力地想要改變命運,宇宙的無情規律卻依然無法抗拒。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個渺小的存在,而人類更是微不足道。這種對比讓我深感震撼,也讓我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影片的劇情設計精巧,分為兩線展開:一邊是父親劉培強在空間站的奮鬥與抉擇,另一邊是兒子劉啟在地球上的成長與冒險。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使得故事更加豐富和立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都很有特色,無論是軍人還是平民,都展現出了各自的高光點。劉啟和韓朵朵之間純粹的兄妹情感,也為影片增添了不少溫馨與感動。
影片的畫面精緻、場面壯觀,令人嘆為觀止。特別是那些震撼人心的特效場景,如地球被巨大的引擎推動逃離太陽系、救援車輛集體調頭等,都讓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渺與人類的渺小。同時,影片的BGM也非常出色,能夠恰到好處地烘託出情感氛圍,讓人沉浸在電影的世界中。
然而,儘管影片有諸多優點,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劉培強在關鍵時刻做出的一些決策,似乎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和說服力。他的行為讓人感到有些突兀和不合邏輯,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影片的整體觀感。
看完《流浪地球》我的心中五味雜陳。這部電影無疑在特效和場景設計上做得相當出色,它成功地構建了一個宏大的科幻世界,讓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渺與人類的堅韌。然而,與此同時,我也對劇情中的一些細節感到困惑。
影片中的劉啟,一個20多歲的機修工,性格叛逆,與父親和姥爺都有著複雜的情感糾葛。他的形象在開場便得到了鮮明的刻畫,這使得我能夠快速地進入他的世界,與他一同經歷這場驚心動魄的冒險。
然而,隨著劇情的深入,我發現了一些問題。劉啟以及其他角色的行為似乎與他們的設定並不完全吻合。在關鍵時刻,他們的決策和行動顯得有些突兀,讓我難以完全理解他們的動機。
我理解,在有限的電影時長內,要完全展現角色的內心世界和成長歷程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一個好的故事應該能夠讓觀眾對角色的行為產生共鳴和理解。在這方面,《流浪地球》似乎做得還不夠。
此外,我也注意到了一些觀眾對劇情的疑惑。他們和我一樣,對人物的行為和決策感到困惑。這讓我覺得,這部電影在劇情設計上可能還存在一些不足。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流浪地球》是一部失敗的電影。它在科幻元素的呈現和視覺效果上做得相當出色,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同時,它也成功地引發了觀眾對科幻電影的興趣和思考。
這部電影啊,捆綁了一堆的價值觀,讓人有點喘不過氣來。比如說,因為它是第一部華語科幻片,就得寬容、知足、鼓勵,差評都不行,好像咱們觀眾都得捧著它似的。還有啊,說這是大陸人自己的科幻片,就得感到自豪,不然就是不愛國。這讓我覺得有點被道德綁架了。
再說說電影的本身吧。特效是不錯,看得挺爽的,但劇情和人物塑造嘛,就有點一言難盡了。感覺有些情感表達得太刻意,有點強行煽情的意思。而且啊,有些科學理論也站不住腳,看得我有點尷尬。
不過啊,我也理解那些喜歡這部電影的人。每個人觀影感受都不一樣嘛,有人覺得好看,有人覺得不好看,這很正常。但我就覺得啊,為什麼有些人就不能接受別人的不同意見呢?一有人說不喜歡這部電影,就上來一頓罵,這又何必呢?
劉慈欣的作品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他的故事裡總是充滿了苦難和掙扎。他筆下的主人公經常會遇到非常極端的生存問題,他們為了活下去得拼盡全力。而好萊塢的類型片呢,通常都是講一些充滿希望和樂觀的故事,就像美中國人離開歐洲去美洲開疆拓土,或者飛向太空去探索未知世界。這兩種故事風格,一個是冷酷的現實主義,一個是樂觀的英雄主義,聽起來就很有張力吧!
在《流浪地球》裡,這兩種風格真的碰撞出了火花。電影裡的主人公劉啟,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運石車司機,但他最後卻成了拯救地球的英雄。這種小人物逆襲的情節,在好萊塢類型片裡很常見。但這部電影並沒有完全走好萊塢的老路,它還保留了劉慈欣作品裡的那種現實感和深刻性。所以,這部電影既不會像劉慈欣的原著那樣過於沉重,也不會像好萊塢的科幻片那樣過於簡單。
我覺得這部電影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它成功地調和了這兩種不同的世界觀。它讓我們看到,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和挑戰,只要我們有信念、有勇氣、有智慧,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精神力量,正是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給我們的。
故事背景是太陽急速老化,會膨脹吞沒地球。人類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坐飛船逃跑,但離地球近的有行星的恆星都很遠,飛船的生態系統維持不了那麼久;另一種是“流浪地球”計劃,讓地球變成一座宇宙飛船,去4光年外的比鄰星。雖然這也沒有十足把握,但相對來說更可行。
電影裡有很多震撼和感人的場景。比如,地球發動機造成的洪水淹沒了大城市,爺爺回憶起上海被巨浪吞沒的情景,真的讓人心裡一震。男主角劉啟出生的年代,已經是地球開始“逃逸”的時代了。
有人說“硬核科幻”不需要人物動機,但我覺得不對。你看像《阿凡達》和《黑客帝國》這樣的電影,人物動機就刻畫得特別到位。每個場景、事件、角色都在推動主角實現他們的目標或面對挑戰。但在這部電影裡,我就沒看到這樣的感覺。
所以我覺得電影在人物動機這塊兒還有待加強。講好一個關於人的故事,肯定得讓觀眾明白角色們為啥這麼做、為啥那麼想。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進入故事,和角色們產生共鳴。
電影裡的文化元素,真的太有味道了。2075年了,人們還在搓麻將、舞獅子,這讓我特別自豪,感覺我們大陸人真的是不忘本。那些校服、電子遊戲,雖然現在已經不常見了,但看到它們出現在電影裡,感覺特別親切,好像回到了我爸那個年代。
還有啊,電影裡的安全監管系統那麼嚴密,男女主角還能通過地下黑市鑽空子,這讓我覺得我們的制度真是太靈活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這種小聰明,也讓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作為一部商業片,《流浪地球》做得非常成功。它有氣勢如虹的生命力,讓觀眾看得過癮,看得投入。對於科幻片這種燒錢的類型來說,能拍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且,這部電影不僅好看,還充滿了科幻想象力,讓人驚嘆不已。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說這部電影不夠科學,不夠嚴謹。但我想說,拍電影又不是寫論文,沒必要那麼死摳細節。電影是大眾藝術,感染力和嚴謹性有時候確實難以兩全其美。但在這部電影裡,我選擇了感染力。因為我覺得,電影就應該讓人看得過癮,讓人感受到那種震撼和激動。
至於那些合理性問題,比如地球表面的氧氣是否足夠點燃木星等等,我覺得這些問題其實並不重要。因為電影本身就是一種虛構的藝術形式,它可以通過想象力和創造力來呈現出一個全新的世界。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可以放飛自己的想象力,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