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圍繞沈騰飾演的馬成鋼和馬麗飾演的春蘭以及他們的兒子馬繼業展開。馬成鋼和春蘭為了將兒子培養成一個懂事好學的孩子,決定從娃娃抓起,他們裝成窮人搬到東北村子裡,為孩子的生活寫好了劇本,並找了很多群演來共同演繹。電影的前半段笑點密集,富豪裝窮人努力養娃的片段充滿滑稽,沈騰馬麗金句頻出。電影的後半段,兒子開始覺醒,這種被安排好的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考進體校,但父母卻一直想讓他上清華北大,最後他放棄高考,徹底揭開這個陰謀。
電影通過輕鬆幽默的方式探討了家庭教育這一深刻的社會議題,片名《抓娃娃》寓意著孩子要從小抓起,也有從小就把娃娃控制住的意思。沈騰和馬麗在電影中飾演一對極其富裕的父母,因為長子沒出息,所以他們將所有的希望都託付於小兒子馬繼業,並開始了“接棒人計劃”,給小兒子安排了一個“楚門的世界”。馬成鋼的用心良苦將自己當年未實現的夢想強加於孩子身上,還剝奪了孩子的夢想,戲內戲外都令人窒息和驚悚。
地區:中國
原名:抓娃娃
中文:抓娃娃
又名:Successor
導演:閆非 / 彭大魔
編劇:彭大魔,閆非,林炳寶
片長:133分鐘
看完這部電影,已經過了半個月,心情才漸漸平復下來。原本只是想和小杜、師妹一起找個樂子,打發點時間,沒想到這部電影給我留下的,遠不止於此。
電影裡,沈騰飾演的馬成鋼和馬麗飾演的春蘭,作為父母,他們的教育方式真的讓人難以接受。特別是馬成鋼,他對孩子的期望和控制慾,簡直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看著馬繼業一步步被塑造成一個看似完美的“三好少年”,實則內心飽受煎熬,我真的想問,這樣的教育,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電影前半段,極力渲染馬成鋼教育理念的正確性,但在我看來,那簡直是恐怖至極。他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不顧及孩子的感受,這哪裡是教育,分明是操縱。而他對大兒子的忽視和貶低,更是讓人心寒。這樣的父親,怎麼能讓人信服他的教育理念呢?
最讓我難以釋懷的是電影的結局。本以為會有個反轉,讓馬成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結果卻是大團圓,仿佛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但在我看來,最需要改變和覺醒的,恰恰是馬成鋼自己。他應該先學會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親,而不是一味地把孩子當作實現自己未竟夢想的工具。
這部電影讓我深刻反思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未來。父母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和支持,而不是無休止的控制和壓迫。真正的愛,是讓孩子自由成長,而不是成為父母生命意義的延續。
最後,我想說,父母的人生意義絕不僅僅在於孩子。他們應該有自己的追求和夢想,而不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以愛為名的勒索,讓孩子在真實而不完美的世界中自由翱翔。
《抓娃娃》是一部深刻揭示家庭關系、父權孝道以及個人成長困境的電影。影片以沈騰飾演的馬老板為主角,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人,但背後卻隱藏著對兒子馬繼業極高的期待和複雜的情感。
馬老板由於童年的缺失和貧困經歷,內心渴望成為一個被關愛和呵護的嬰兒。這種渴望導致他在與兒子的關系中,將父子角色倒置,自己成為了需要兒子滿足的“兒子”。他對兒子的要求,實際上是一個孩子對完美父親的渴望,這種倒置的關系讓他欲罷不能,持續了十幾年。
然而,這種極端的控制型教育方式給馬繼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創傷。他從小就被父親操控,失去了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在父親的壓力下,他不僅要面對學業的壓力,還要承受父親對他人格的塑造和期望。這種生活讓馬繼業幾乎精神錯亂,他渴望擺脫這種被操控的命運,找回屬於自己的權力和自由。
電影通過馬老板和馬繼業這對父子的故事,揭示了東亞規訓、父權孝道以及原生家庭創傷對個人成長的負面影響。影片深刻剖析了這種家庭環境下的個體困境和心理衝突,讓人深思。
雖然表面上,馬老板對孩子全心投入,但這種愛的手段卻是欺騙、恐嚇、威脅和操縱。他特意組建了一個團隊來完成對孩子的操控,這種極端的做法讓人不禁聯想到恐怖片中的情節。馬繼業在這種環境下成長,他的天賦和潛力被壓抑和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他無法適應真實的社會環境。
《抓娃娃》不僅是一部喜劇片,更是一部深刻揭示社會現實和人性困境的影片。它提醒我們,在追求成功和成就的同時,不要忽視家庭教育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理解和尊重個體,才能讓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抓娃娃》是一部充滿深刻社會議題和喜劇元素的電影,講述了一對富有父母為了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而偽裝成窮人的故事。然而,這部電影並非簡單地探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觀念,而是深入剖析了父母對孩子極端管控的社會現象。
影片中,主角家庭原本過著富裕的生活,但為了讓孩子進入一所所謂的“優質學校”,他們決定隱瞞身份,扮成普通人甚至窮人。然而,這種極端的做法並沒有如他們預期的那樣帶來好的結果,反而讓孩子在缺乏真實家庭環境的情況下產生了種種問題。
影片的喜劇元素主要來自於主角家庭在偽裝過程中的種種尷尬和困境。他們不僅要面對貧窮生活的種種不便,還要應對因身份差異帶來的社交挑戰。這些情節讓觀眾在笑聲中反思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社會對於“優質教育”的過度追求。
除了喜劇元素外,《抓娃娃》還深入探討了家庭關系、血緣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儘管主角家庭試圖通過偽裝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他們卻忽略了家庭關系的重要性。影片中,奶奶的角色原本可以成為全片人物關系的最大亮點,但遺憾的是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現。
此外,影片還通過與印度電影《起跑線》和俄羅斯電影《富二代》的對比,展現了《抓娃娃》在劇作上的不足。儘管影片試圖通過“富人裝窮”的概念來探討社會問題,但卻因為缺乏窮人作為參照物而顯得不夠有力。同時,影片在校園環境、貧富對比、反差笑點等方面的處理也顯得不夠成熟,讓觀眾感到有些擰巴。
總的來說,《抓娃娃》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它不僅讓觀眾在笑聲中反思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社會對於“優質教育”的過度追求,還通過深入剖析家庭關系、血緣關系等議題,讓觀眾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部“又當又立”的諷刺喜劇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充滿矛盾和諷刺的故事,主要圍繞億萬富翁馬成鋼與他兒子馬繼業之間複雜的關系展開。馬成鋼為了教育兒子體驗生活的艱辛,不惜編造了一個巨大的謊言——他們一家其實很窮,以此希望馬繼業能珍惜現在的生活,努力奮鬥。
然而,影片在講述這一故事時,卻陷入了“又當又立”的尷尬境地。一方面,它試圖通過誇張和荒誕的喜劇手法來博取觀眾一笑;另一方面,它又試圖探討一些深刻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差距、教育方式等。但遺憾的是,影片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既沒有將喜劇效果發揮到極致,也沒有將社會問題講述得清晰透徹。
影片的開頭,觀眾就被帶入了一個充滿“巧合”和“奇跡”的世界。馬繼業的生活中充滿了不合邏輯的場景,比如理髮阿姨突然講解電吹風的物理知識,賣肉的商販用不等式算肉價等。這些看似搞笑的段子,實則暴露了影片在邏輯上的巨大漏洞。觀眾在初看時可能會覺得新奇有趣,但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這些情節完全脫離現實,難以令人信服。
隨著故事的深入,馬繼業開始對家庭的“貧困”產生質疑。他兩次提出疑問,分別是在家中詢問為何愛讀書的家人卻如此貧窮,以及在學校與老師探討為何生活條件與家庭狀況不符。這些質疑不僅揭示了馬繼業內心的困惑和不滿,也進一步凸顯了影片在邏輯上的不嚴謹。
影片的高潮部分本應是馬繼業發現真相後的憤怒和反抗,但遺憾的是,這一情節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現。相反,影片以一種倉促和敷衍的方式結束了整個故事。馬繼業的一句“你們是哪位老師啊?牆上沒你們的照片啊”雖然充滿了諷刺和批判意味,但卻成為了影片唯一的亮點和發洩口。隨後,影片便匆匆收尾,沒有給觀眾留下任何深刻的思考和回味。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是一部典型的“又當又立”之作。它試圖在喜劇和社會問題之間找到平衡點,但最終卻兩者都未能做好。影片的情節設計缺乏邏輯性和連貫性,人物形象也顯得單薄和刻板。更糟糕的是,影片在結尾處沒有給出任何實質性的解決方案或反思,只是以一種諷刺和批判的態度草草收場。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讓觀眾感到失望和不滿,也進一步加劇了影片在“又當又立”問題上的尷尬境地。
初看《抓娃娃》,觀眾可能會被其中的幽默橋段所吸引,沈騰和馬麗的默契配合以及精湛的演技,讓這對夫妻角色顯得生動而真實。然而,隨著劇情的深入,觀眾會發現這部電影並非只是單純的喜劇,它有著更為深層的思考和探討。
電影中的馬繼業,生活在父母全方位的監控之下,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想法都被無限放大和分析。這種看似無微不至的關愛,實則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當觀眾看到馬繼業在政治公開課上發出的疑問時,不禁為他的精神狀態感到擔憂。這樣的家庭環境,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窒息的束縛。
《抓娃娃》的成功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喜劇電影,更是一部能夠引發觀眾深思的作品。它讓我們看到了大陸式家庭教育的弊端,以及父母對孩子過度控制的危害。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剝奪了孩子的自由和隱私,更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沈騰和馬麗的出色表現,為這部電影增色不少。他們用自己的演技,將這對夫妻的複雜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觀眾在歡笑之餘,也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掙扎和無奈。
這部電影深入探討了喜劇背後的悲劇色彩,尤其是中式家庭教育的沉重與荒誕。電影以沈騰飾演的馬成鋼為主角,他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但內心卻有一個未完成的夢想——考上清華北大。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了小兒子馬繼業身上。
馬成鋼為了讓兒子走上他期望的道路,不惜一切代價。他們家境看似貧寒,但實際上是一個豪華的教育基地,每一寸空間都被精心安排,每一個細節都為了馬繼業能考上清華北大。馬繼業身邊的人,包括他的姥姥,都是這個龐大計劃的一部分,他們向馬繼業灌輸著考上清北的重要性。
然而,隨著馬繼業的成長,他開始察覺到周圍的不對勁。他發現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甚至微表情都被一個所謂的“專業教育團隊”所剖析。當他發現這個看似貧窮的家背後隱藏的真相時,他的世界觀開始崩塌。
馬成鋼為了掩蓋真相,不惜設計荒誕的葬禮來欺騙兒子。他的大兒子雖然初期放蕩不羈,但在目睹父親對小兒子的控制後,也開始反思自己,最終通過自我提昇登上了珠峰,但卻仍然未能得到父親的認可。
馬繼業在發現真相後,開始反抗這個束縛他的世界。他試圖逃離這個精心編織的騙局,追求自己真正的夢想——跑步。但馬成鋼卻以愛之名,扼殺了他的這一夢想。
電影的結尾,馬繼業在崩潰的邊緣終於扯開了代表愛與束縛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場讓人瞠目結舌的騙局。他看到了牆上掛著為了他的教育而作出貢獻的員工名單,包括他最親愛的奶奶。這一刻,他感到無比的無助和失望。
這部電影讓我笑中帶淚。其中“奶奶假死”的部分確實讓人捧腹大笑,影院裡笑聲此起彼伏。然而,影片前半段卻讓我深感不適。這種不適並非源於對馬繼業荒誕世界的代入,而是源於旁觀者對馬成鋼病態偏執的直觀感受。
在觀影前,我以為這部電影會探討孩子窮養還是富養的問題,但看完後我發現,它實際上提出了一個更為深刻的問題:教育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出怎樣的人?父母對子女又應該抱有怎樣的期望和感情?
沈騰飾演的馬成鋼,他的教育目標非常明確——培養出一個能繼承他西虹市首富家業的“接棒人”。他堅信,只有考上清北的經濟管理學院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從馬繼業幼年起,馬成鋼就為他設定了這條道路,並去除了一切他認為的障礙。他還認為誠實、守信等品德是“接棒”的必要條件,于是設置了各種情境進行培養。
但馬成鋼的教育方式,在我看來,更像是商品的定製——輸入要求,得到想要的產品。他對待兒子就像是在定製一個人形娃娃,完全不考慮兒子的獨立意志和夢想。當他覺得大兒子馬大俊不符合期望時,他甚至把小兒子的名字從“牛牛”改成了“繼業”,徹底剝奪了兒子作為獨立個體的意義和價值。
在電影的前半段,我深感壓抑。馬成鋼對兒子的操控和虐待讓我無法發笑。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擇手段地對兒子進行坑蒙拐騙、教唆誘導。當馬繼業展現出長跑天賦並被田徑隊教練看中時,馬成鋼卻為了讓他能考上清北,不惜傷害兒子的身體,打破他的夢想。這樣的父親形象,完全顛覆了我對“好父親”的認知。
總的來說,《抓娃娃》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電影。它讓我們思考教育的真正意義,以及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子女。這部電影值得一看。
別看電影取名很輕鬆,實際上它講述了一個沉重的家庭故事。上週日看完後,我深有感觸。尤其是影片中的“奶奶假死”那段,電影院裡笑聲連連,但背後的深意卻讓人笑中帶淚。
電影的主角是少年馬繼業,他的爸爸馬成鋼是個有錢人,也是西虹市的首富。馬成鋼有一個“教育目標”,那就是要把兒子馬繼業培養成能夠繼承他產業的“接棒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從馬繼業小時候開始,就設定了各種規矩和條件,只為讓兒子能考上清華北大的經濟管理學院。在馬成鋼看來,只有這條路才能讓兒子順利“接棒”。
但問題是,馬成鋼的這種教育方式,完全把兒子當成了一個實現目標的工具。他忽略了兒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意願和夢想。比如,馬繼業其實有長跑天賦,喜歡跑步,甚至被田徑隊教練看中,但馬成鋼卻認為這是“偏離目標”的,他弄傷了兒子的腿,還試圖打破兒子成為運動員的夢想。這種控制和干涉,讓我看了都覺得壓抑。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馬成鋼對待兒子的方式,幾乎可以用“虐待”來形容。他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不惜對兒子進行身體傷害和言語欺騙。這種父親形象,完全顛覆了我對“好父親”的認知。
但電影的高潮部分,也就是“奶奶假死”那段,卻以一種荒誕喜劇的方式,展現了馬繼業內心的不滿和反抗。他其實早已受夠了父親的控制,只是找不到合適的方式表達。而奶奶的“假死”,則成為了他反抗的契機。這部分劇情,既讓人捧腹大笑,又讓人深思。
這部電影,一上映就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兩極分化的評價。電影探討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故事,更觸及了中式教育、家庭關系、信任與成長等深層次的議題。
馬成鋼,這位父親,以他獨特的方式,給兒子馬繼業塑造了一個看似貧窮的成長環境。這個環境,從奶奶到鄰居,甚至是路人,都是精心設計的“演員”。這種教育手段,無疑給馬繼業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沖擊。面對信任崩塌和三觀盡毀,他不得不在成年後重新構建自己的世界觀。但這樣的教育,真的是恐怖的嗎?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曾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但當真正面對社會時,我們才發現父母的言傳身教並非萬能。馬繼業所經歷的,正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會面對的過程:信仰崩塌、三觀重塑。而馬繼業能在迷茫中計劃出逃,足以證明他內心的堅韌和強大。
馬成鋼的行為,有人稱之為“沒苦硬吃”或“富人裝窮”。但無論如何,他確實讓馬繼業學會了堅韌和獨立。這樣的教育並非全然失敗,因為馬繼業確實從中獲得了寶貴的品質。而與此相反,那種“窮人裝富”的教育方式,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傷害。
至於“楚門的世界”這一觀點,我認為在馬繼業和馬成鋼的故事中並不完全適用。楚門選擇了逃離,是因為他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且沒有真實情感的掌控者。而馬繼業與馬成鋼之間,有著無法割捨的父子情感。即使馬繼業知道了真相,他仍然無法完全擺脫與父親的聯繫。這就是中西文化在家庭教育觀念上的差異。
聽說《抓娃娃》這部電影評價兩極分化,好奇心驅使我走進了影院。影片講述了“沈馬”組合再次搭檔的故事,沈騰飾演的馬成鋼是白手起家的富商,他有兩個兒子:不學無術的馬大俊和現任妻子春蘭所生的馬繼業。
馬成鋼對小兒子馬繼業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家業,考入清北大學。為此,他啟動了一個名為“繼承人計劃”的極端教育方式,也就是所謂的“窮養娃、吃苦教育”。馬成鋼一家住破屋、穿舊衣,連水都要省著用,孩子們更是每天跑步上學,父親出行還得靠驢車。然而,在這貧窮的表象之下,卻隱藏著一個由十餘名教育專家組成的豪華支持團隊,他們通過隱藏的攝像頭和便衣保鏢,時刻關注著馬繼業的成長。
起初,這種荒謬的教育方式還能帶來一些笑點,比如全家人假裝看書實則刷手機,以及為了讓孩子學會勤儉節約而想方設法阻撓他得到零花錢。但隨著劇情深入,這些“笑點”逐漸讓人感到不適。馬繼業被迫撿瓶子、被同學嘲笑和霸凌,為了阻止他追求體育夢想,父親甚至用藥物手段讓他放棄。而當馬繼業進入青春期,與女同學關系要好時,父親更是安排了女同學轉學,生怕影響學習。
更過分的是,為了掩蓋這個巨大的謊言,馬成鋼竟然安排奶奶“去世”,讓馬繼業在葬禮上悲痛欲絕,而父母卻還在為他安排“鼓勵”的悼詞。這些情節讓我笑不出來,反而感到內疚。因為我知道,這些所謂的“笑點”都是馬繼業親身經歷的痛苦和創傷。
電影揭示了“考上好大學比一切都重要”這一社會現象的荒誕和殘酷。父母們為了讓孩子能考上好大學,不惜用各種手段壓迫和控制孩子,讓他們失去自我和興趣。馬繼業就是這樣一個被父母“閹割”了需求的孩子,他不能玩iPad、不能學體育、也不能與異性同學交往。他看似享受著“全世界都圍著我轉”的特權,實則是承受著“全世界都在控制我”的壓迫。
這部電影讓我想:我們真的需要為了一個好大學而犧牲孩子的一切嗎?或許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興趣和需求,讓他們自由成長,而不是成為父母們實現夢想的工具。